【佳學基因檢測】耳聾基因檢測數(shù)據(jù)分析
背景(Background)
聽力損失(Hearing Loss, HL)是人類最常見的感覺障礙之一,具有高度的遺傳異質性。非綜合征型聽力損失在臨床上尤為常見,已知與超過120個基因相關。由于其涉及的基因數(shù)量多、突變譜復雜,基因檢測在明確遺傳病因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、預測疾病進展和提供遺傳咨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。
方法(Methods)
本研究采用兩步策略對362例中國漢族非綜合征型聽力損失患者進行分子遺傳學分析:
-
熱點突變篩查:首先,針對中國人群中高頻的15個耳聾相關基因位點(如GJB2、SLC26A4、線粒體12S rRNA等)進行定向突變檢測,快速捕獲已知致病變異。
-
全外顯子組測序(WES):對于未能通過第一步獲得明確診斷的40例患者,進一步采用WES進行泛基因組層面的致病變異篩查,提高罕見變異的檢出率。
-
變異驗證:所有候選致病變異均通過Sanger測序進行驗證,確保數(shù)據(jù)的準確性。
-
產(chǎn)前診斷:對于攜帶致病或可能致病變異的夫婦(n = 23對),在產(chǎn)前階段通過靶向測序評估胎兒是否攜帶高風險變異,輔助生殖決策。
結果(Results)
-
基因診斷率:在362例患者中,102例(28.18%)獲得明確的分子診斷,表明初步篩查結合WES的策略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。
-
突變譜分析:
-
GJB2 基因雙等位基因突變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,占11.33%(n = 41)。
-
SLC26A4 次之,占5.80%(n = 21)。
-
線粒體基因(如MT-RNR1)突變占比約為1.93%(n = 7),提示線粒體DNA在耳聾遺傳中的重要作用。
-
總共識別出52種不同的變異,分布于22個耳聾相關基因中,其中20種變異為首次報道的新品系變異,為耳聾變異數(shù)據(jù)庫的豐富提供了基礎。
-
-
低頻基因識別:多個僅在單例中檢出的低頻耳聾相關基因變異(例如TMC1、CDH23、PCDH15、CHD7、OTOG等)表明,非綜合征型耳聾的遺傳背景高度異質且復雜。
-
雙雜合致病機制提示:一對夫婦分別攜帶CDH23與PCDH15的雜合突變,胎兒檢測出該雙雜合組合(compound heterozygosity),提示其患ID/F型Usher綜合征的高度風險,強調了雙等位/雙基因遺傳模式在聽力障礙致病機制中的潛在作用。
結論與意義(Conclusion and Significance)
本研究基于層級式的基因檢測策略,從中國人群中識別出多個常見和罕見致聾變異,顯著提高了非綜合征型聽力障礙的基因診斷率。檢測結果不僅可為個體化干預提供遺傳依據(jù),還對家庭生育計劃和產(chǎn)前咨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
此外,多個新發(fā)現(xiàn)的突變位點以及罕見致病基因的報道,為耳聾遺傳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,也表明WES在臨床遺傳診斷中的重要補充價值。
(責任編輯:佳學基因)